指尖承古韵,通草焕新生
6月28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指尖承古韵,通草焕新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扬州非遗珍宝馆,开展以“通草花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团队成员沉浸式观看通草花制作技艺、观赏历代通草花珍品,并恰逢馆内一年一度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深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次调研活动前,团队成员开展“通草花工艺档案”采集工作,通过录制制作流程视频等方式,构建数字化非遗资料库,深刻了解通草花的相关知识并进行通草花的传播。
当日,恰逢扬州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在馆内举行。许多的人慕名前来,在拍卖师的手中一件件文物找到她们的归属,其中就有通草花,拍卖会不仅是文物交易平台,更是文化价值的放大器。团队成员通过观察竞拍过程,深刻理解传统工艺在当代市场的认可度与价值潜力与非遗保护需要“活起来”的传播方式。
扬州珍宝博物馆内,一盏盏通草花摆件在展柜中静静绽放。据博物馆讲解员介绍,通草花起源于隋唐,盛于明清,以通脱木茎髓为原料,经切片、烫花、染色、组装等十余道工序制成,其花瓣薄如蝉翼、色泽温润。
(图为6月28号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指尖承古韵,通草焕新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参观扬州珍宝馆所拍通草花展品,胡欣怡供图)
展柜中,各式各样的通草花陈列着,宛如真正的草木,尤其是这株玉兰的花瓣 质感温润如真,哑光素白的色泽、层叠的纹理,甚至花苞的微敛姿态,都模拟出玉兰花的清雅气质,却比真花更具“永不凋谢”的艺术生命力。将花朵的美永久的保存下来。通草花的素白高洁,搭配盆景“缩地成景”的章法,展现扬州工艺对“逼真”与“意境”的双重追求。
(图为6月28号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指尖承古韵,通草焕新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参观通草花制作,胡欣怡供图)
扬州非遗珍宝馆开馆以来,已通过VR体验、研学课程等方式吸引超10万人次参观。通草花的传承需要更多年轻力量。团队成员沉浸式观看通草花的制作,感受制作的不易与学习。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广陵学子近距离领略通草花的艺术魅力,更激发了他们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感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注入青春动能,他们不仅学习到传统技艺的精髓,更思考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团队表示,后续将结合所学,探索通草花技艺,并在当代传播与应用。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胡欣怡 张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