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酒香融古今,沙洲优黄酿新篇
暑意正浓,酒香正酣。近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苏州理工学院暑期实践团循着酒香来到了张家港沙洲优黄文化园,探寻悠悠酒香的创新性新生。
沙洲优黄文化园酒坛叠成的水幕以及气势恢宏的大门 赵梓腾供图
融合民国风情与江南韵味的建筑群中,工人们正遵循着百年传承的节气酿酒法则——农历七月制酒药、九月制麦曲、小雪制酵母、大雪投料发酵。
品牌的发展伴随着荣誉的积累:2005年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并被列入张家港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012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如今,后塍黄酒酿造技艺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古法新生:非遗技艺的现代蜕变
步入黄酒小镇,酒香氤氲中,老师傅们正在展示“拌酒药、搭窝、制曲”的古法酿造流程。这些源自明清时期的技艺,如今被注入了现代科技的力量。
队员于8月4日采访酿酒相关工作人员 赵梓腾供图
2000年,企业引进了一系列现代化设备:洗瓶机、灌装机、薄板杀菌机、硅藻土过滤机,以及蒸饭机、自动压盖机等。更值得关注的是2002年的工艺突破——用粳米代替糯米的试验获得成功,并创新总结出“双套发酵”新工艺。
文化浸润:工业旅游的美学表达
占地83亩的沙洲优黄文化园,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地标的案例获得了国际认可:2021年度美国AIA建筑卓越设计最高奖、2022年度Architizer A+Awards特别提名奖等多项荣誉。园区内28个功能景点中,“酒的故事”博物馆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游客漫步在文化园中 赵梓腾供图
在园区一角的辛弃疾酒吧,年轻人们正品尝着黄酒酸奶、黄酒奶茶、黄酒咖啡等创意饮品。
实践小队正在观摩花雕酒的制作 赵梓腾供图
关于酒的文化体验活动也丰富多彩。今年5月,“沙洲喜市”非遗文化游园会暨后塍“三月十四庙会”在园区开集,80余个摊位汇聚了诗意江南的烟火气息。6月,“灵秀港城”非遗旅游线路将这里作为重要一站。7月,“对酒当歌 两岸同行”研学活动中,两岸青年体验拌酒药、搭窝、煮酒、封坛等工序,在酒香中增进文化认同。
古韵戏台 赵梓腾供图
站在古韵戏台前,看着孩子们嬉笑着品尝甜酒酿,从1886年的汤恒元糟坊到今天,我们守护的不仅是酿酒技艺更是一种文化。
实践小队全员参观 拍摄于文化园 赵梓腾供图
当青年在辛弃疾酒馆举杯品鉴,当游客在千坛阵列前驻足惊叹,当创新饮品成为网红打卡热点,这缕穿越世纪的酒香,正在新与旧的融合中,酝酿着江南黄酒的下一个百年传奇。
从清朝的小作坊到如今的“中华老字号”和省级非遗,它的生命力恰恰在于不固步自封。这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传统行业要活下去、活得好,“守正”是根基——那些独特的工艺和文化不能丢;但“创新”才是关键引擎——必须敢于拥抱变化,用新的技术、新的表达方式、新的产品形态去连接当下的市场和消费者。最受启发的是它打造文化园的战略眼光。面对黄酒市场的挑战,他们没有只埋头酿酒,而是把整个工厂变成了一个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用美学和互动来讲好黄酒故事,提升品牌的文化附加值。这让我们思考,很多面临类似困境的传统产业,或许都能从中借鉴:如何深挖自身的文化基因,并通过创新的形式将其转化为能被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理解和喜爱的体验。沙洲优黄让我们看到,老手艺完全可以拥有充满活力的新未来,关键就在于这份“守正”与“创新”的智慧和勇气。
作者:蔡心怡
学院: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商学院